2023-05-24 10:01:51 来源:晴日心理何日辉
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,由于受到周围环境、网络文化等因素的影响,他们很可能会在某些阶段对一些事物特别沉迷,最常见的是玩手机、打游戏,又或者是同龄人中的某股风潮。
(资料图片)
比如前段时间,媒体报道很多小学生迷上了“盘手串”,还一度成为了社会热点。很多父母对此焦虑不已,既想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喜欢“盘手串”,又担心孩子“玩物丧志”,影响学业。
所以,我们其实很难预测孩子会沉迷哪些事物,但无论是哪一种,这并不一定就是坏事!如果父母对此有理性、客观的认识,并懂得科学的应对方法,反而能够利用孩子的爱好引导他们培养出自律性。
而父母如果在家庭教育中能够做到这2点,孩子更有可能变得更优秀。
第一,当孩子沉迷某种事物时,父母不要一味强势地制止,而要学会给予孩子选择权。
很多父母都未意识到,学会放手、并让孩子多做选择是非常重要的,这能够帮助孩子提高自控力。
我们大脑中有一个区域叫“前额叶皮层”,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合理的判断和控制冲动。它就像我们自控力的来源,每当我们产生冲动时,它就会跳出来告诉我们要“理智一点”。
但遗憾的是,一个人差不多要到25岁左右,前额叶皮层才能完全发育成熟。所以,在25岁以前,虽然我们的自控力在不断增强,但总体还是比较薄弱的。这也是很多儿童、青少年无法长时间专注学习,做事容易半途而废,特别沉迷于能立即获得快乐的事物的原因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不过,如果父母有意识地“锻炼”孩子,他们的自控力就更有可能得到提升。而这种“锻炼”的关键,就在于让孩子拥有充分的自主权,并学会自己作选择。
美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、国家儿童医疗中心成员威廉·斯蒂克斯鲁德博士曾提出:孩子在自己做选择时,其大脑前额叶皮质能被更好地激活。这是一种在诱惑面前,做出理性选择的学习过程。于孩子而言,每一次自主做选择其实都是一次锻炼。
起初,孩子很可能禁不住诱惑,做出不理性的选择,从而获得相对不那么理想的结果,孩子能感受到个中的差别,有些结果甚至会令他们感到不适、难过。出于“趋利避害”的动物本能,孩子后续将慢慢学会抵制诱惑,做出更理性的选择,其自控力就逐渐培养出来了。
所以,当孩子沉迷于某种行为、沉溺于获得即时快乐的时候,父母可以先理解孩子,再引导孩子意识到还有其它重要的事情要做,然后给予孩子一定的选择权:
是要先学习还是先玩?
如果先玩的话,玩多久就去学习?
怎么合理分配时间,能够玩和学两不误?
等等。
也许很多父母并不同意这个方案,他们认为孩子就应该“先学习、再玩”,必须先把重要的事情做完了、做好了,才能享乐。这种想法往往来自于上一代人“刻苦勤劳、先苦后甜”的朴素思想。
这种想法的出发点是好的,但如果父母强迫孩子接受,不懂得尊重和倾听孩子的心声,这其实会弊大于利。孩子不但没有真正养成刻苦耐劳的好性格,还容易影响学习状态和情绪,导致一连串的问题。
我们接诊过一个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的青少年患者,她是“孩子王”,总是带领着大院的一群小伙伴一起玩耍,非常快乐。可她上小学后,她妈妈要求她放学后必须先写作业,写完之后才能出去玩。
但大院里其他孩子都是先玩一会,再回家写作业的。于是,她每次写作业的时候,总是听到院子传来的嬉笑声。她非常羡慕,内心也非常着急,总是想把作业赶紧写好,然后能跟小伙伴一起玩。
她的心早就飞到九霄云外去了,写作业时的注意力自然不够集中,学习效率低。而且等到她写完作业,小伙伴早就回家了,没人跟她玩了,她感到非常落寞。
慢慢地,她一学习就烦躁、坐不住,出现了严重的学习障碍,人际关系也没有以往当“孩子王”时那么好了,跟父母的关系也越来越差,还逐渐出现了情绪问题。
所以,父母不要一味地以为自己的观点和做法就是正确的,只要不突破原则,很多事情的选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,主要看家长怎么处理和引导,并且要顾及到孩子的感受和想法。
现在有些家长的教育理念就比较与时俱进。他们能理解孩子放学后想玩的心理,“在学校被老师管了一天了,放学后想玩一玩,放松放松,其实很正常”。
有的家长还发现,孩子放学后在小区里、院子里疯跑一阵,身体得到锻炼,大脑得到放松,后面的学习状态反而更好。所以他们反而鼓励孩子放学后先玩。当然,前提是孩子愿意遵守约定,到时间了就自觉回家,这其实就是有自控力的表现。
有些父母可能会说,放学后先玩还是先学,这是小事。但有些事情,孩子还小,不谙世事,分不清楚哪一种选择背后意味着什么,万一孩子选了一个弊大于利的决定,那怎么办?
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点:
父母可以先跟孩子一起分析每个选择背后的利弊,然后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,让孩子自己做选择;最后,无论结果如何,尤其是如果结果不理想的话,父母要引导孩子仔细复盘,并学会为自己所做的选择承担一定的责任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其实,孩子们也不笨,他们进入儿童时期,理性思维开始萌芽之后,他们在做选择时,就往往会试着分析每一种选择背后的利与弊,最终作出自己觉得最合适的决定。
只不过,孩子们缺乏生活阅历,对很多事情缺乏充分的信息了解和理性分析,所以他们考虑的利弊可能是短期的、眼前的。这时候,父母可以适当介入,跟孩子一起分析。
如果孩子能听懂父母的深入分析,意识到从长远来看,某个选择利大于弊,最后选择了它,父母可以给予孩子一个及时的肯定,认可他们的选择比较理性。这其实就是孩子学会更深入分析事物、作出更理性判断的过程。
那如果孩子对太长远、深奥的分析还不能完全理解,还是想按自己的意愿去选择,那希望父母仍要尊重孩子。但家长可以提醒孩子有可能会遇到的困难,遇到时可以想办法积极解决,必要时可以求助父母。
最后,当孩子的选择出现不同结果时,父母要引导孩子进行深入的“复盘”。
如果结果是符合孩子期待的,证明孩子所做的选择是比较理性的,孩子能够看清背后的利与弊,这是好事。父母要学会给予孩子及时的、具体化的肯定,这也能对孩子形成正向反馈,帮助孩子更好地抵制诱惑。
如果结果并不理想,父母要告诉孩子不要害怕犯错,用不着后悔和否定自己,也不能将责任推给外界和别人。我们要勇敢地承担相应的责任,并在错误中汲取经验与教训,及时找到自己的不足,自我反省、改变及提升。
虽然犯错了,我们心里是很难受,也会失去一些东西,这是“试错成本”,也是每个人走向真正成功路上的必经阶段。只要我们提升了、进步了,付出这点成本并不算什么。
学会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,学会理性、积极地面对挫折、将坏事变好事,这是很多成年人都没学会的。希望父母们也要深入地自我反省。
当然,如果有时候孩子希望作出的选择突破了父母的底线,比如想进行危及自身安全的行为,想大笔借贷等等,这明显是不理性的,而且引发的后果是父母无法承受的,父母应该严厉制止。
这时可能会引发不小的亲子冲突,但父母最好不要抱着侥幸心理,听任孩子而为之。等到孩子的情绪相对平静后,父母再利用良性沟通三步曲——共情、倾听、积极引导,引导孩子恢复理性。
标签: